第四十九章 非个性化理论(3 / 4)

小说:走进修仙 作者:吾道长不孤

呢?‘情’之一字,在这个过程之中,又是什么作用……”若是王崎在这里……好吧,就算王崎在这里,恐怕也没办法想起什么。无论是这辈子还是上辈子,他都根本不懂相关的东西。子虚易所说的东西,在地球上,被称作“非个性化”——至少是非个性化的雏形了。

“非个性化”是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文学观点。在这个观念之中,诗人的“情绪”以及“感觉”【或者说“经验”】就好像两种并不能反应的化学药品,而诗人自身的心灵,则是“催化剂”。在诗人心灵的催化下,其情感、经历化为了诗文,但是最终的“化合物”内,却不包含“催化剂”的成分——或者说“催化剂”是可以剔除的。从批评的领域来看,非个性化、非人格化的倡导都旨在截断作者与作品及读者的直接关系,使作品成为自足自在的审美文本,即艾略特所说的诗歌不再“纯粹是属于个人的新东西,它只是艺术品自身”。在这个自足的文本中,作家本人无需在作品中宣泄情感,或大发议论,而必须超然物外;读者则直接进入作品,任凭自己作出判断而不必听命于作者;作品、作者与读者三位一体,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彼此之间交流的领域扩大了。当然,子虚易一时之间还想不到这里。或者说,他没有一百年估计很难想到这一层。“非个性化”,本就是对“个性解放”的反思,更建立在欧洲文坛四百年来对主客之辩的探索之上。但反过来说,子虚易能够在短时间内想到这一步,也足见毓族在“文道”之上的深厚积累。不过,世子就有些迷惘了。子虚易见状,摇了摇头,规劝道:“科考在即,小王爷还是仔细温习一下经义的好。若是觉得这些异族的文道别扭,那便不要看了就是。”说到这里,小王爷对子虚易笑了笑,得到:“易兄倒是胸有成竹。”“子虚易自幼苦读,又薄有文名,自诩搏个功名、出身还是不在话下的。”子虚易笑得温和,却无意中透露出一股霸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友情链接: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站点地图xml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dbo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ipt charset="UTF-8" src="/static/js/m.js"></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