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还真称得上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呢。一念轻摇,这游魂再垂眼望去,只见那泥丸转处,果尔有些游丝漫缕的脉气缓缓释出,分别往神庭、期门、环跳、曲垣、阴市、三里和神封七处大穴窜去,其势犹如以纸媒传递火种,一处点着便显出一处明亮,待此穴既亮便另往他穴访走。初无定向,亦看不出这气脉是依循一个什么样的布局而游动逐走。要之则似任性适意、随遇而安的一般,且其分流衍行的速度更时而慢、倏尔疾,仿佛有几分拿不定主意。实则本当如此。试想,一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小小泥丸,毕竟只如一枚促发生命潜力的机械装具,而非诸天神佛,岂能足具智慧,知所先后缓急?不过,就这么逐穴渐进,过了大约一个更次的辰光,甘凤池的游魂但觉那尸身上的三百六十处孔穴无不熠耀灼热起来,一个忍禁不住,扑影而下,便投入那躯壳之中—须知人之魂魄,也有几钱几分薄力,只这一影翩跹,奄奄归卧,更令泥丸旋转得欢快起来。甘凤池就这样死去活来了。在江南八侠说部故事中,这一回的回目正是“甘凤池摘瘤还咒誓/泥丸功导穴召英灵”。
回头且说囚困瘫痪于南昌行营计划处的李绶武一旦想起吕元和甘凤池的这一段旧事,精神猛可一振!想那甘凤池起死回生的经历俱载于书册,班班可考。莫说我没有死,还能打哆嗦,那么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想到这里,李绶武精神一振,默想起自幼即寓目诵习,只是从未熬炼苦修的“泥丸功”内容。济宁李氏这一支的“泥丸功”别无可知而传者,倒是在《七海惊雷》这部看来如武侠小说的作品中形容过,昔年负棺归葬师尊到凤阳地头,从空棺中得了部随读随灭的奇书,李甲三乃小说中的角色,不过是一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七海惊雷》的作者“飘花令主”形容其功法操演的步骤甚详,居然正是从神封、三里、阴市、曲垣、环跳、期门和神庭这七穴观想—须知这七穴正乃甘凤池死而复生之际,由泥丸处最早启动的七个穴位,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