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道为甚么宛州可以富甲天下。
边俊两天前才从前任押谨寿手里接过这道兵的职守,只拿到一身军服,还不曾得到淮安城里的军书。道兵这行当多是家族传承,收入堪堪可以糊口,做的事情也无聊,每日只是在官道上来回地走。不过在枣林这样的偏远村镇,除了道兵再没有什么官家的职位,道兵还兼些地方上仲裁决断的任事情,往往颇有权威。村子里的好事者也颇为眼热。押谨寿算是地方上的一号人物,村里的老人见了都要主动打个招呼。边俊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子,闲来给押谨寿打打下手,并不曾指望能那么快混到道兵的职位上。
不料近日青石城里扩招六军,押谨寿把担子往边俊身上一摞,自己去当正经私兵了。青石是宛州门户,这一带民风尚武,在重商好利的宛州算是异数。六军虽然只是青石筱千夏的私兵,却是一向自负兵精甲于西南。兵士军饷丰厚不说,在宛北也很受人尊重,单是那身鲜亮的衣甲也足以吸引住姑娘们的目光了。不过六军募兵向来严格,边俊知道自己这身板去了也是给人做踏板的,能接过这道兵的职位就已经很是满足。
官道穿越百里峡,一头接着下唐名镇万宜,一头接着宛北古城青石。中宛陆路交通,这是咽喉所在,再没有旁路可走。这四百里官道有个最稀奇的地方,就是整条路上都没有什么村镇集市。从青石一路进百里峡,枣林村是第一个落脚点,然后这村子也不在官道边上。从浠水头下土路向东十七里,才能看见村外的那一大片枣树林子。头一遭走这官道的行商往往觉得怪异,其实原因简单得很:青石城外几百里的方圆,偏偏只有一条坏水河。河水本来有毒,再加上河口倒灌进来的海水,那么大的平原上郁郁葱葱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黄黍――也只有这东西抗得住盐碱。当然,别说官道边上,整个平原上都没有几个村子,仅有的几个落脚点都是客栈饭馆,上百里路运了食水粮食过来,价格号称是宛州最杀猪的。枣林村也是靠着莫合山里下来的浠水,等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