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变成自家的传声筒,文官反倒是会变成宦官的附庸,确切的说是宦官背后的皇权的附庸的附庸。笑傲小说
内阁制度确实使得明朝哪怕出现皇帝常年不上朝、哪怕出现皇帝行为乖张也并不会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但司礼监握住了批红权,仅仅掌握票拟权的内阁就只能听命行事,因为对朝政的决定权在于批红,而不是票拟。
可现在,不一样了!
“周召共和、战时内阁、孝陵上疏、移交黄钺……陈凯真是好手段啊,天子弃国这样的噩耗都能让他变成士大夫的饕餮盛宴。”
孔孟以前,道统和治统是合一的,而在孔孟之后,道统和治统的承载者逐步的一分为二——统治者身份正当性和合法性仍旧源于血缘和身份,但是其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却要通过道统的论证才能成立。于是,便从思想上形成了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
理论上,道统的至上性是要高于皇权的存在,其行为合乎儒家道统,即孔子所倡导的“仁”的便是明君、仁君,不合乎的便是昏君、暴君。但是,事实上作为承载者的士大夫更多的只是皇权的辅助者或是制约者,因为道统的概念之虚无远不如皇帝生杀予夺的权柄来得更为真切!
但是,道与治的承载者们之间的争衡却从未有哪怕一刻停歇过。以明为例,八股取士确实让朱家皇帝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儒家士人,可一样避免不了儒家士人对皇权的侵蚀。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可他的子孙后代们为了维系统治却创造了另一批名为阁老的“宰相”。从一個文职秘书机构,逐步成长为帝国最高行政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被削弱权柄的又何止是武将,曾经明太祖悉中书省及部分大都督府之权柄归于六部,而后那些权柄也逐步为内阁所掌控。
可是,皇帝仍旧掌握着批红大权,他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扶持宦官来制衡士大夫。于是,士大夫想要掌控权力,就须得与宦官联手,比如阉党便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这一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