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叛军两个军团的火炮加到一起,都没有贞郡军一个军团的火炮多,交战当中,叛军的火炮固然不时把炮弹打进贞郡军的阵营里,但与贞郡军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贞郡军阵营后方的火炮阵地,一层叠着一层,每一层的火炮都将近两百门,层与层之间相距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进攻时,上千门的火炮一同开火,而且是不间断的持续性射击。
若是在高空向下鸟瞰的话,便会发现贞郡军的炮击如同手术刀似的,把叛军的前军阵营横切割成一块块,在被切开的地方,叛军根本就顶不上去,完全被贞郡军的炮火所覆盖。
后方的火炮把敌军阵营切割开,就算是在总兵力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贞郡军的前军将士所面对的敌军,也永远比己方的兵力要少,在双方交战中心这个最主要也最关键的局部战场,贞郡军始终保持着以多打少的局面。
这就是贞郡军在不断的征战当中累积出来的实力经验,以优势的火力,切割敌军,然后再进行逐一击破。
说起来很简单,可其中的学问多了去了,此战法即讲究步兵的排兵布阵,也讲究炮兵的排兵布阵,同时还讲究步、炮两个兵种的协调作战能力,之间能否有效的配合到一起。
步兵在向前推进的同时,炮兵也要跟上推进,一旦脱节,炮兵的推进速度慢了,或者步兵的推进速度过快,贞郡军后方火炮的火力很可能会打进己方自己的阵营内。
当时没有对讲机那么先进的通讯设备,步炮之间的协调,完全靠实战和训练时经验的累积,靠两大兵种之间培养的默契。
在火力上,贞郡军无疑是优于叛军的,在战术理念和实战经验上,贞郡军也都远优于叛军,贞郡军的这几大优势,把叛军兵力上的优势消解得荡然无存,纵观整场战局,完全看不出来叛军是在以多打少,更像是在以寡敌众,被贞郡军的推进逼迫得连连后撤。
对于贞郡军作战之凶狠,唐婉芸是深有体会